2025 年 2 月,Base 生态的社交平台 Zora 推出「COIN」功能,而的几个月时间内 Base 官方积极的推广了「内容币」这一概念,从「Base for everyone」到后来出的许多代币在爆火一阵子后便销声匿迹,市场上鲜有人讨论。
直到近期 $ZORA 价格的暴涨,越来越多人关注并对其讨论,而 DelComplex 的研究员 Sterlingcrispin 转发了一个社区成员赞扬 ZORA 的帖文并嘲讽道「任何低流动性、价格曲线呈指数型变化的代币都是垃圾,不管你叫他创作者币、文化代币、互联网资本市场、音乐代币」,
这引来了 Base 的创始人的讨论,Jesse Pollak 在随后的讨论中试图解释「创作者币」、「内容币」与「Meme 币」的不同,而 Solana 联合创始人 Anatoly Yakovenko 也进一步加入讨论,他对 Jesse 的「内容基本面」的观点嗤之以鼻,他们的隔空争论引发了社区对「内容的基本价值与投机热潮」的讨论。
事实上这个讨论从 NFT 热潮时期延续到现在但始终没有结论,只不过载体从「蓝筹 NFT」与「土狗 NFT」变成了现在的「内容币」与「Meme 币」,本文将结合多个市场的观点结合可获得的数据与研究资料分析其背后的真相。
内容币是否有基本面价值?
从经济学角度看,基本面价值往往指能够带来现金流、使用权或长期效用的资产。在股票市场这一衡量标准相当常见,因为往往你购买的公司股票的业务收入与其股价更加相关,而在加密货币行业今年的「合规化」风潮之前鲜有人讨论这一标准面,因为大部分加密货币并不存在实际的业务线。
而 Jesse 提出讨论时,反复提及了「Fundamentals Matter」基本面这个词,他简称「Content」是带有自身价值的。而 Toly 则在听完 Jesse 的回复后,表示他的说辞「听起来基本面为零」,他认为,创作者完全依赖个人名誉和社交热度去支撑价格,导致这些币类似一次性「抽水再抛售」的营销。如果一个代币真的具有基本价值,那么即便创作者卖出,代币价值也不会受影响,因为基本面价值应该独立于买卖行为。这种依赖流行度的模式与真正有产出或现金流的资产不同,因此难以称为「基本面投资」。
大部分的内容币跟 memecoins 并无二致,缺乏持续的收入或权益、价值完全依赖创作者或社区维持热度、容易受到情绪和流量影响而暴涨暴跌甚至归零,Toly 更是直言 Coinbase 应该用手续费买那些 Zora 上的归零币,因为他们低于他们的「内容基本盘」了。
但 Jesse 的观点可能并非空穴来风,他讨论的基本面可能并非单个代币带来的效应(起码不是他们当前展现的状态),而是建立成熟的分销体系和版权经济后的模式。多数内容币本质上是短期收藏品或游戏化产物,而真正的「创作者基本面」需要依托庞大用户群、持续的注意力和合理的收益分配,这需要时间和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这一点,Base 的生态负责人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给出了其观点,很大程度上这与 Base 的价值观也类似,他认为不管是前段时间市场纷纷讨论的 polymarket 这类量化「谣言/新闻」的共识预测市场与 Kaito 这类量化「注意力/内容」的市场(量化注意力/重视),亦或者「内容领域」都能够被区块链所承载也应该被支持而不是攻击他们。
KOL @WagmiAlexander 为此撰写了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觉得 Zora 如此有趣?》,他认为注意力市场的核心在于创作者和策展人通过免费生产和扩散内容吸引用户,用户通过免费参与贡献注意力,这些注意力最终被平台出售给广告商变现。Facebook(月活 30 亿,市值超 1 万亿美元,年收入 1640 亿)、YouTube(月活 27 亿,估值 5000 亿,年收入 500 亿)和 TikTok(月活 16 亿,估值 3000 亿,年收入 230 亿)几乎完全建立在对用户和创作者价值的榨取之上,其估值和营收规模远超加密行业。哪怕仅占据它们一小部分市场,也足以显著扩大链上经济,这正是去中心化社交可颠覆和争夺的万亿级机会。
但市场之前不止一次出现同类型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中,代币暴涨之后无法延续概念随即消失在市场中,截至 2025 年 7 月,Zora 累计处理超过 1 亿笔交易,同样的市值也在近日达到了 10 亿,但其活跃地址数仅 25 万其中日活地址约 3.7 万。
Zora 链上共部署了 350 万个合约,其中 150 万个是 Zora App 的「内容币」合约,但长期以来交易量前 5 代币的交易量市占率始终超过 60%,在 7 月 27 日$ZORA 代币新高时该数据达到新低(超过 50w 交易量的条件下),生态也终于有其他内容代币产生「破圈效益」,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Zora 的「毕业率」比 Pumpfun 还低。
即使近期数据增长明显,但 Zora 的规模仍远小于主流社交媒体。Zora 上数万人的日活用户大部分参与者是加密圈用户,缺乏面向大众的分发渠道。数据对比表明,Zora 的用户规模和黏性与能够产生影响的社交平台相距甚远。而「创作者基本面」的成立需要大规模用户基础和持续的注意力,而这正是 Zora 及内容币生态面临的瓶颈,现阶段它的「基本面」还不够稳固。
尽管批评声不断,链上内容经济依然展现出独特的机遇。首先链上的透明分账机制能够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将收益分配给创作者、合作伙伴和社区成员,减少平台抽成,从而提高创作者收入。以 Zora 为例,数据显示平台收入的 54% 被直接分配给创作者,在 Web2 IP 变现始终是个需要繁杂渠道的需求,个人代币或限定内容币的发行不仅能够与粉丝建立更紧密的经济纽带,还可为创作项目直接筹集资金。
不过,这也要求更清晰的治理和权益设计,否则容易触及未注册证券的法律风险。长远来看,构建具备社交关系图谱和内容发现算法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才是形成真正链上内容生态的关键。目前 Zora 等平台在分发能力上的不足,社交协议 Trend 创始人 Mable Jiang 在讨论中表示理解 Jesse 的初衷,也认同 Toly 的批评。就在前段时间她刚刚在 Solana 发布跟 Zora「类似」的产品 Trend,她指出几个关键的点:
大多数内容没有价值,在生成式 AI 几乎零成本创作内容的今天,绝大多数内容不具备稀缺性和持久价值。许多趋势帖子即使由知名 IP 发布也无人交易。
缺乏分发和社交图谱使 Zora 上的内容难以被发现并产生价值。
某些内容确有纪念价值,例如记录历史事件或艺术时刻,这类内容代币可能具备长期「重量」。但这属于少数,大多数内容币不会产生交易,而这也是多数内容币缺乏价值的重要原因。
羊毛出在羊身上,区块链有创作者经济嘛?
原贴主 sterlingcrispin 在与 Jesse 进一步的讨论中提到内容创作的激励以及内容发行的问题,他表示「通过买入/卖出的二元决策与市场互动,买家和卖家可以在任意时间表达对资产价值的信念,但可能并非表达对内容创作者价值信念的最佳方式」。
他进一步表示「过去十年的二阶效应和人类行为显示,这种机制往往演变成极具破坏性的零和 PvP 博弈。尤其是低流动性且采用指数价格曲线的 AMM(指 Bonding Curve),它们适用于拥有数千万或上亿流动性的大规模成熟市场,而非小型创作者场景。市场上大部分代币几乎都是「山寨币」。单纯聚焦纸面理论收益是站在象牙塔里的理想化思维,真正的问题在于必须直面真实的人类行为」。
知名 NFT 项目 Azuki 的创始人 Zagabond 对此事件表示「当有人指出某些代币缺乏基本价值时,我们不应该生气。这没关系,因为在很多行业,文化/感知价值已经比基本价值更有价值,例如奢侈品牌、知识产权/收藏品、模因币、艺术品等等,代币化只是捕获这一价值的金融基础设施。」
似乎没有人能比 Azuki 在这件事上更有话语权了,事实上虽然社区诟病于其多个「Azuki 副系列」发行导致其价格崩盘(NFT 牛市消退前)。但事实上 Azuki 从未停止过寻找 NFT 的 IP 路径,跟小企鹅的实体以及 BAYC 的游戏不同,Azuki 选择了最困难的一条路——做动画。
Azuki 在日本制作动画实际上质量相当高,一度达到了破圈的程度,加上许多至今仍在努力的 IP 衍生品牌的合作,在绕了一大圈 IP 建设后,而这些「基本面」并未拯救 Azuki 的地板价,没有商业逻辑的支撑,有时候价值可能是一种更加虚幻的东西,但价格用户却切实的能触摸到。
从某种意义上这反而是对创作者创作的「毁坏」,社区一些人直言这个模式会让创作者更倾向于「讨好」代币购买者而非创作本身,拥有 30 万 TikTok 粉丝的 Brookejlacey 提到了自己玩 BaseApp 时遇到的困惑,关于 BaseApp 能赚钱这件事,最近常能在推特的串流上出现,而他们其实是通过「被打赏」以及「与 Zora 一样的代币化」实现的。
Brooke 作为一个 TikTok 创作者,她表示自己通过在 BaseApp 发布视频「Women in Web3」赚了 65 美元,「但那并不是像创作者那样被支付的收入,而是我抛售了代币才换来的。我的钱包余额最高时大约有 185 美元,但随着人们开始抛售,我只能在资金池被耗尽前取回 65 美元。这算是在支持我吗?他们并不是在打赏我,而是在炒作一枚挂着我名字的代币。而且为了拿到钱,我还得亲自去「砸盘」。」
事实上此类奖励机制的产品对创作者来说像是「潘多拉魔盒」,一方面是自己的「创作信用」,一方面是上下浮动几十个点甚至几十倍的「收益」。而传统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早已延伸出完善的创作者生态,以 Crypto 用户最熟悉的 X 来说,2024 年 11 月起 X 也开始分享平台会员 Premium 收入的 25%,一些中级的影响力者每个月能获得数百美元,而少数更顶级的用户能获得数千美元。相比之下 X 的激励更可持续性、稳定,对长期的创作者可能更有吸引力,那创作者以及其背后生态会怎么选择呢?
内容价值与奢侈品效应——Solana 的修正主义
就在 Toly 爆出「Memecoin 和 NFT 都是数字垃圾,没有内在价值。就像手机游戏的战利品箱一样。人们每年在手机游戏上花费 1500 亿美元。」他强调这些资产的价值不是由所谓「内容本身」决定,而类似于游戏内随机箱子——玩家付费获得随机奖励,这种玩法被批评为鼓励上瘾消费。而 Crypto 中的「随机奖励」是由市场交易与做市商的流动性决定的。
知名 KOL @thecryptoskanda 则一语道破 Toly 的想法,他表示「表面上看,他批评 Meme 和 NFT 是数字垃圾,但实际上是承认 Solana 依赖投机和链上流动性,价值由 AMM 市场定价,核心逻辑还是赌而非所谓内容基本面。Toly 不再讲硅谷式的「内容价值故事」,而是专注为 SOL 寻找比单纯 Meme 市场更稳固的持有逻辑,即通过链上坐庄维持需求,Solana 已经进入修正主义阶段。」
尽管 Solana 的「赌场概念」深入人心,但他们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市场上平均每天会新增 2~3 万个新的代币,吸引注意力越来越困难,随着这些 Memecoins 的整体波动市值持续下跌。@thecryptoskanda 进一步分析,他认为 Solana 采取了平移策略,首先联合 OG 社区以及体制内力量全力打压「持续出售 SOL」的 Pump.fun,并试图建立更可控、长期稳定的庄家体系(LetsBonk),避免市场情绪驱动的不可控「公海赌船」。而如与 Kraken 合作币股,意在将投机盘从旧平台平移到新的子盘,持续让少部分人获得「暴富机会」稳住大部分用户并维护 SOL 体系的金融稳定。
而平移策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管是是内部还是外部都遇到相当大的「瓶颈」,在体系内部虽然顺利用将 BONK 这个生态内会持续贡献的团队推到市场份额超过了 Pumpfun,但也仅仅是节流,其定位同样是 Memecoins,其真正意义开启子盘应该是前段时间他们提到的「ICM」以及「币股概念」,但都不尽如人意,ICM 的龙头平台 Believe 的市占率持续下跌,随着多个「SCAM 创业公司」的出现,市场仅仅将其认为是 Memecoins 的变体。
而链上美股概念也仅仅在刚开始发行的几天引起热议,但实际参与的人数却是寥寥无几,近一周参与所有链上美股的几个标的人数相加也不过一千余个地址。交易总量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也仅累积了 7500 余万美元。
另外 @thecryptoskanda 还提到,与 Solana 竞争最大的并非 Base 而是 Binance,他认为 Binance 是 USDT 本位的赌场,Solana 是 SOL 本位赌场,双方才是直接竞争关系。Binance 通过 Alpha 等机制吸走 SOL 的流动性,也拒绝 Solana Meme 币上线现货/合约,迫使 Solana 加快构建自有盘面的闭环。
一方面内忧,另一方面外患。随着越来越多的币股公司和 ETF 选择通过深度链上绑定的方式进行 Solana 的储备,一是其作为收益型的金融产品的利息收入,另一面是维持币价的「基本盘」。不管哪一种,Solana 也达到了需要加速寻找出路的分岔口了。
他们吵的不是内容和 Memecoins 的基本盘,而是现阶段 Crypto 的基本盘
Base 与 Solana 联合创始人围绕「内容币」的争论反映了加密领域两个思路的碰撞,一方希望通过代币化捕捉注意力经济的价值,给予创作者新的收入来源;另一方警惕投机和营销噱头,认为缺乏现金流和使用价值的代币难以称为「基本面投资」。
从现有数据和学术研究看,大部分内容币和 meme 币具有浓重的维布伦商品特征,其价值取决于社交认同和情绪溢出,而不是内在回报。Zora 等平台迭代了链上内容的交易方式,但其用户规模与主流社交平台相差数百倍,生态仍然局限在加密圈层。因此内容的基本面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愿景,需要解决「吸引和大规模留存」、「IP 版权以及生态商家的认同」、「监管框架的界定」等大量问题。
在这些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内容币和 meme 币仍主要是投机或收藏品,其情绪溢出类似奢侈品或潮牌。对于创作者而言,探索链上工具以建立社区经济无可厚非,但依然需要把握稀缺性、价值承诺和长期信誉,避免沦为短暂的流量游戏。
这个时代内容供给是无限的,但注意力是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