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X研究院 | 以太坊创世块十周年:世界计算机神话进行时

欧意


作者:@c_luyishisi(十四君)


2011 年,一个 17 岁的俄裔加拿大少年,最初在为一个名为「比特币周刊」的网站撰写文章,每篇文章的报酬是 5 个比特币,「这是我第一份真正的工作,每小时的工资大约是 1.30 美元,」他后来回忆道。


那 5 个比特币在今天价值 60 万美元——十几万倍的涨幅见证了整个加密货币时代的疯狂成长。


而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个少年 Vitalik Buterin 所创造的以太坊,其发展速度也不亚于比特币本身:如今以 4000+亿美元的市值,承载着每年超过 5 万亿美元的交易额。


请跟随本文,回望这以太坊创世块启动后的十年,这也正是区块链行业的风火十年,看他如何从一个每小时 1.30 美元的写稿青年的想象,变成了改变整个数字世界运行逻辑的基础设施,这个过程里,有哪些技术基层的变化,带来上层建筑的迁徙。


史前故事——比特币是梦想的开始


从比特币启发到以太坊创世者


2013 年,比特币价格飙升点燃了 Vitalik 无限遐想,但同时也让他看到了比特币的局限性。作为《比特币杂志》的撰稿人,他不断深入比特币社区,却发现这个革命性的金融系统,如果切换到新的可编程性的目标上,想让区块链的体系,在超越单纯金融产品的维度上进行拓展是多么的困难。


而且在当时的区块链世界,智能合约还只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概念,没有定义,没有样本,更没有方向。


在最初的设想里,合约也只是支持一些固定功能的脚本——比如简单的多签名、时间锁定,或者像 Mastercoin 这样的双方合约,让参与者 A 和 B 都投入资金,然后根据预设公式分配收益。这种脚本语言完全不是图灵完备的,只能描述双方关系的条款,远远称不上是真正的「世界计算机」,更谈不上智能。


Vitalik 曾向比特币核心开发人员主张,比特币平台应该要有个更完善的编程语言让人开发程序。然而,比特币社区的保守主义与极简主义哲学,与 Vitalik 心中那个更加通用、更加开放的区块链愿景产生了根本性冲突。而且当时市场中各个扩展方案都在修修补补,并没有人敢于提出一个完全重新设计的解决方案。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如今看来确实改变了世界的决定:开发一个新的平台。


向前有了决断,但向后却并不清晰,虽然是个新平台,但具体该如何设计与实现是个大问题。


2013 年末的一个转折点出现在 Vitalik 在旧金山的一次长途步行中。他突然意识到,合约完全可以被泛化——如果是个智能的合约,他本身就可以是完全成熟的账户,拥有持有、发送和接收资产的能力,甚至可以维护永久存储一些状态。那何不再进一步,打破描述固定关系的脚本,去设计能够执行任意计算的虚拟机呢?


最初的以太坊设计甚至采用了基于寄存器的架构(而非后来的栈式架构),内置了新颖的费用机制:每执行一个计算步骤,合约的余额就会下降一点,如果合约资金耗尽,执行就会停止。这是早期「合约付费」模式的雏形,后来演进为我们熟悉的「发送者付费」和 Gas 系统。


2013 年末 Vitalik 撰写了以太坊白皮书,核心是定义了目标——要创建一个通用的去中心化计算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部署和运行去中心化应用程序,不是固定功能的脚本,而是真正图灵完备的计算环境。


然而,从理想的愿景到可实现的技术规范,还有巨大的鸿沟需要跨越。这时,Gavin Wood 的加入成为了关键转折点。2014 年,Gavin Wood 编写了著名的《以太坊黄皮书》,这是以太坊虚拟机运作流程的正式技术规范。





白皮书描绘了「为什么」和「是什么」,黄皮书则精确定义了「如何做」。这两份文档的结合,带着以太坊从概念走向现实。


在柏林关键技术决策与演进


2014 年到 2015 年,柏林成为了以太坊的精神圣地。Vitalik 常常「朝圣」般地活跃在柏林的 Bitcoin Kiez 区域,Room 77 餐吧成为了早期加密社区的聚集地。在距离 Room 77 只有 1.5 公里的 Waldemarstraße 37A 办公室里,以太坊的核心团队在则在通宵达旦地编写着代码。


在这个阶段,以太坊协议经历了无数次技术迭代:从基于寄存器的架构转向栈式架构,从「合约付费」模式演进为「发送者付费」的 Gas 系统,从异步内部交易调用改为同步执行,很多决策都有深远的影响。


比如,EVM(Ethereum Virtual Machine 以太坊虚拟机)统一 256 位整数模型,最初是为了适配哈希函数和加密算法的常用位宽,并在设计上避免溢出风险。虽然当时看似过度保守,但却天然适配了 DeFi 中复杂的高精度数学运算(如 fixed-point, 乘法除法取整),也规避了 JS/float 类语言中的精度问题。


还有,如果交易耗尽 Gas,则会整个执行回滚而不是部分完成,这个设计消除了「部分执行攻击」的整个攻击面,成为后来所有智能合约安全性的基石。而且这个设计更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一方面是技术上,其实合约执行前是无法预知执行所需 Gas,另一方面因为会失败而损失,所以发送者更有激励控制成本和行为,避免了盲目的发送交易。


大家的技术创造力,带来诸多意外惊喜,比如 Vitalik 最初设想了异步的合约调用模型,但 Gavin Wood 在实现过程中基于工程与语义一致性考虑,自然地采用了同步调用。这个看似无意的偏转,却为后来的 DeFi 可组合性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使得一个合约调用另一个时可以同步返回执行结果,造就了「货币乐高」的可预测性和原子性。


要知道,以太坊 Defi 应用之间互相依存度较高,都不是单一的生态,比如借贷协议会使用 DAI/USDC 为抵押品,而稳定币 mint 模块会调用 Chainlink 做预言机,不少做市协议会基于 Aave、Compound 提供杠杆,这一系列联动里,同步调用功不可没但有利有弊,也因为同步调用性能拓展更为困难,在后续以太坊也不得不选择更复杂的扩容思路(详见下方 L2 章节)。


另外,其中众所周知的 POW 挖矿算法,也经过了多轮迭代,从 Vitalik 提出的 Dagger 算法,到与 Thaddeus Dryja 合作的 Dagger-Hashimoto,再到强调抗 ASIC 特性的 Ethash。这些过程中也不断尝试过诸如自适应难度、memory-hard 结构、随机访问电路等方向。


当然,诸多困难有的有意外之喜,自然也成为了后续的技术债务,在 2025 年,当 Vitalik 提出将 EVM 替换为 RISC-V 时,他坦言:「以太坊历史上经常没有做到保持简洁(有时是因为我自己的决定),这导致了我们过度的开发支出、各种安全风险,往往是为了追求已被证明是虚幻的好处。」

历史性的一刻:2015 年 7 月 30 日


2015 年 7 月 30 日,Vitalik 仍然记得那天在柏林办公室的情景:「很多开发者聚集在一起,我们都在看以太坊测试网上的区块计数到 1028201,因为这标志着以太坊主网自动启动。我仍然记得我们都坐在那里等待,然后它终于到了这个数字,大约半分钟之后开始生成以太坊区块。」


那一刻,以太坊总共只有不到 100 名开发者,整个生态系统不过是一个技术实验。第一个去中心化推特应用「EtherTweet」界面简陋得像「莱特兄弟的飞机」,每发一条推文都需要支付高昂的链上费用。智能合约还只是少数极客的玩具,DeFi、NFT、Layer 2 都只存在于白皮书的想象中。


现在在谷歌地图搜索那个地址,仍然能看到被标注上的「Ethereum Network Launch (30/07/2015)」,以及当时以太坊核心早期成员的合影照——那是加密历史上最重要的照片之一。



2025 年 7 月 30 日,当以太坊迎来十周年纪念时,截至 2025 年上半年:


·2025 年第一季度,创纪录的 610 万个钱包参与了链上治理投票。


·以太坊每周增加约 350,000 个新钱包,这得益于通过 Layer 2s 加入的用户。


·截止 2025 年 3 月,活跃的以太坊钱包数量达到 1.27 亿,同比增长 22%。


·在稳定币市场遥遥领先,市值高达 821 亿美元,占总市值的 60.0%。


·各个 Defi 协议的 TVL(总锁定价值)超过 450 亿美元。


·Uniswap 的日交易量超过 21 亿美元,Aave 和 Compound 等借贷平台总共持有超过 130 亿美元的锁定资产。


·过去 12 个月内,以太坊在核心存储库中记录了超过 28,400 次 GitHub 提交。


·为以太坊相关项目做出贡献的活跃开发人员数量目前为 5,200 多名。


还有很多数据笔者不再罗列,在此列举想表达的是,这个曾经只有不到 100 名开发者参与的「边缘实验」,曾经已经成长为 Web3 世界中最具规模的开发平台和生态系统。


十年间,从每天寥寥无几的交易到年处理 5 万亿美元的价值流转,从每笔交易数美元的高昂费用到 Layer2 上不到 1 美分的微小成本,从耗电如小国的 PoW 挖矿到比一栋大楼耗电还少的 PoS 机制,从简陋的 EtherTweet 演示应用到 80% 以 ETH 计价的成熟 DeFi 生态——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承载着无数开发者的不懈努力和用户的信任选择。而当美国 SEC 批准 9 家 ETH 现货 ETF、首日交易量突破 10 亿美元时,这个曾经的「加密货币边缘实验」已经成为全球排得上前列的大规模资产,在主流金融体系的核心,引起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然而,从柏林办公室的少年到新一代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缔造者,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十年间,以太坊经历了技术升级的阵痛、黑客攻击的考验、市场周期的洗礼,以及无数次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抉择。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重塑,每一次升级都是一次蜕变,每一次争议都是一次成长。正是这些跌宕起伏的关键节点,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以太坊。


让我们回到那些决定性的时刻,重新审视这个传奇是如何在风雨中铸就的。


十年征程——关键节点与演进逻辑


2015-2017:从创世到硬分叉与 ICO 狂潮


以太坊主网启动的那个夏日,标志着智能合约时代的开始。


早期的以太坊像是一个实验性的技术展示平台,而非真正可用的产品。网络中运行的大多是简单的 demo 应用——比如 EtherTweet(一个去中心化的 Twitter 克隆)、WeiFund(众筹平台)以及各种简陋的投票合约。


Gas 价格的不稳定让每次交互都像一场赌博,有时候 1 小时都无法上链。对开发者更令人头疼的是,Solidity 语言还极不成熟,编译器经常出现奇怪的 bug(比如 variable shadowing、stack overflow、跳转逻辑错误),智能合约的安全性经常依赖于开发者的个人经验。


尽管技术不成熟,但以太坊社区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理想主义热情。每周的开发者会议总是挤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程序员,他们讨论着如何用智能合约重构整个世界——从自治组织到预测市场,从身份系统到供应链管理,如今看来,确实遍地开花。而且这种乐观情绪中夹杂着一种近乎强烈的信念:代码即法律,数学即真理,去中心化即自由。


带着这种情绪,2016 年 5 月,一个名为「The DAO」的项目在以太坊上线,它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众筹实验」。短短 28 天内筹集了价值 1.5 亿美元的 ETH(占全网 14%–15%),成为当时世界上资金规模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




这时,巨大的危机悄然到来。6 月 17 日,一名黑客利用 The DAO 智能合约中的重入攻击(Reentrancy Attack)漏洞,成功窃取了 360 万枚 ETH(约占当时以太坊总供应量的 5%)。


这起攻击的核心在于 The DAO 智能合约中的 splitDAO 函数设计存在一个典型的重入漏洞——一种后来被写入智能合约安全教材的经典攻击模式。


当用户调用分离 DAO 功能时,合约会执行以下步骤:首先通过 withdrawRewardFor 函数向用户发送奖励,然后才更新用户余额。问题在于 withdrawRewardFor 函数最终会使用 call.value() 方法使用了底层的 call() 向接收者发送 ETH(这里使用如此底层的转移的机制也是一个问题点)。而后,当接收者 (攻击者) 的合约收到 ETH 时,其 fallback 函数被触发,然后立即再次调用 splitDAO 函数。形成了重新进入(重入攻击),由于第一次调用还未完成(余额尚未更新),攻击者可以基于相同的余额重复提取资金。


攻击者部署了两个相同的恶意合约,通过递归调用实现了多达 29 次的重复提取。每次提取都基于相同的原始余额计算,最终成功将数千万美元的 ETH 转移到了他们控制的子 DAO 中。讽刺的是,这个漏洞在攻击发生前就被多名开发者发现并警告,但在「代码即法律」的信仰下,没有人认为应该暂停合约运行。


这让整个以太坊社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哲学危机。一方面是技术纯粹主义者,他们坚持区块链的不可变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认为攻击虽然道德上错误,但在技术上是「合法」的,因为攻击者只是按照合约的代码逻辑行事。另一方面是实用主义者,他们认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以太坊生态比抽象的原则更重要。


与之对应的是,Gavin Wood(联创之一、原 CTO、黄皮书作者)在公开采访中回应道:「区块链本应是不可篡改的,链上的代码也应当是真正控制逻辑的代码。」 但他也坦承:「如果我看到有人在街上被抢,我愿意站出来阻止抢劫并还赃。」


Vitalik Buterin 他后来在博客中写道:「我整夜无眠,反复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如果我们可以随意修改历史,那以太坊和传统数据库有什么区别?但如果我们眼睁睁看着攻击者带走社区的资金,我们又如何面对那些信任我们的人?」


经过激烈的社区辩论,Vitalik 最终选择了硬分叉(这正是以太坊和 Ethereum Classic 的分裂故事)。他后来反思到:「我们学会了一个残酷的真理——绝对的去中心化是一个美丽的理想,但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必须在纯粹的原则和人类的需要之间找到平衡。」这个教训在后续的每一次网络升级中都得到了体现:技术决策必须服务于社区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


如果说 DAO 事件是以太坊的成人礼,那么 2017 年的 ICO 热潮就是它的青春期,这一年,超过 5 万个 ERC-20 代币合约被部署到以太坊网络上,筹集资金超过 40 亿美元,区块链开始改写了传统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




通过历史数据可以看到,借助 Gas 消耗量来分析,在 2017-2018 年,产生里大量的合约(图中左侧红框中黄色部分),并且 ERC20 的 Transfer 也热门起来,链上资产的类型,从原生币(ETH)转化为多种多样的生态应用。


还有名为 CryptoKitties 的数字猫咪游戏在短短几天内,占用了网络 15% 的交易容量,致使 Gas 费用从平日的几美分飙升到数十美元,致使交易确认时间从几分钟延长到数小时,也正是这前车之鉴,在 21 年完成的伦敦升级之后,让猫咪二期 NFT 狂潮(图中右侧红框中灰色部分)得以处乱不惊。


每个周期爆发的生态,对链上空间的需求不断拔高,也让人们深刻意识到,每秒 15 笔交易的处理能力距离「全球计算机」的宏伟愿景还有多么遥远的距离。


2018-2022:在寂静中铸造未来——从技术沉淀到生态爆发


不断进行中技术革命(2018-2022)


当 2018 年的 ICO 泡沫破灭,投机者纷纷离场,但以太坊的开发者数量不减反增。正是在这个被外界遗忘的寂静岁月里,以太坊完成了一系列关键的技术升级,为后来的生态大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乎每年一次的升级,Byzantium 分叉、Constantinople 分叉、Istanbul 分叉相继而出。很多改动其实用户是比较无感的,带来的更多是底层的变迁。可以看到,通过将区块奖励从 5 ETH 降至 3 ETH,以太坊开始在通胀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而这些升级引入了多种对 Layer 2 扩展的底层支持能量,包括 zk-SNARKs 等零知识证明技术的预编此类技术伏笔。还有 CREATE2 操作码的引入,让多链合约拥有了确定性地址创建能力。


而前文提及的,真正缓解用户体感上交易拥挤难题的,则是 2021 年伦敦升级中的 EIP-1559。这个提案通过基础费用(Base Fee)和优先费用(Priority Fee)的双重机制,他解决了传统「盲拍」机制的缺陷。在 EIP-1559 之前,用户必须猜测合适的 Gas 价格——出价太低交易可能长期不被打包,出价太高又会浪费大量资金。更糟糕的是,在网络拥挤时,用户往往会恐慌性地大幅提高出价,导致费用螺旋式上涨,形成「价格战」。


但并不是 EIP-1559 后就不再拥挤了,因为 EIP-1559 解决的是「价格发现」问题,而非「容量」问题。


以太坊主网的实际吞吐量并未因此大幅提升——每秒仍然只能处理约 15 笔交易。他只是通过拥挤时基础费用自动上的特性,让价格更可以预期,直到一部分用户因价格过高而放弃使用。这就像修建了更好的收费站,让排队更有序、收费更透明,但高速公路本身的车道数量并没有增加。


真正的「扩路」还需要依靠 Layer 2 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 Arbitrum、Optimism 等 rollup 技术,还有 eip-4844 的 blob 等成为以太坊扩容路线图的核心。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根本性的技术变迁:以太坊的共识机制演进,最初,以太坊承继了比特币的 PoW 模式,但从 2015 年就开始探索的 PoS 方案,经历了 Casper FFG、Casper CBC 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反复论证,直到信标链的成功启动才最终确定方向。


2020 年 12 月 1 日,52 万枚 ETH 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质押,到 2022 年 The Merge 的成功上线,将以太坊能耗降低 99.95%,不仅满足了监管和投资机构的环保要求,更为未来的分片扩容和信标链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了从「挖矿即安全」到「质押即治理」的转换。




时至今日,以太坊已有超过 110 万个验证者、360 万枚 ETH 被锁定用于质押,约占总供应量的 29.17%。如此规模的质押参与为以太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安全性——攻击者若想发起 51% 攻击,其成本将以数百万 ETH 计,代价极其高昂,而质押的参与者亦是多种多样,让整个的安全性更加难以撼动。


但共识并非要长期一成不变,因为以太坊转 POS 成功而不损失其去中心化程度,很大因素是他已经运行了多年的 POW,因此代币分配已经十分分散,这种先天优势不是任意 POS 链都可以媲美的,另一方面,现有的共识,还是带来了用户体验上的局限性。


比如,现在以太坊还是最终性延迟的机制,需要经过多个 epoch 确认才能确定区块最终性,这对跨链、rollup 结算场景中较为不便,因此未来还有 Single Slot Finality (SSF) 方案在致力于将最终性压缩到一个 slot(12 秒)。还有 Beam Chain 的设想,它为未来共识设计提供了几个可能的方向,如允许验证者不拥有全状态,也能参与共识,增强轻量客户端的可行性,搭配 EIP-4844、Danksharding 等设计,Beam 模式可以支持更灵活的数据存取路径,加速验证者与执行者的解耦。


所以,共识之路,依旧是历久弥新,不断在适应更高层级的去中心化要求,以及用户体验的匹配。


DeFi /NFT Summer 的生态奇迹(2020-2023)


在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更迭后,当技术基础足够坚实时,创新就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20 年夏天,Compound 的流动性挖矿作为一个奇点,点燃了 DeFi 的导火索,但真正让这场革命成为可能的,是前三年积累的技术底座。Uniswap 的自动做市商模型、Aave 的闪电贷、Curve 的稳定币交易优化——每一个创新都建立在以太坊日益成熟的智能合约基础设施之上。而且以太坊头部 DeFi 协议的相互依存度更高,形成了真正的「货币乐高」生态,这种可组合性正是以太坊多年技术积累的结晶。




这张图,可以看到的是各类 EVM 架构链上的 Defi 类应用交易的趋势,虽然有些 EVM 并不是以太坊以及其 L2 生态,但可以由此看到从 21 年最颠覆时期,几大群雄逐鹿到如今,已经看不清有多少的颜色(项目)在各个链上,各自开花满足着不同链上多元的金融需求。


另一方面,从 CryptoPunks 到 Bored Ape Yacht Club,NFT 不仅重新定义了数字所有权,更让以太坊在数字艺术和文化领域找到了新的价值锚点。OpenSea/Blur 的崛起证明了以太坊作为文化基础设施的巨大潜力,而这一切的基础正是以太坊完善的代币标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现在 CryptoPunks 单一项目(如下图左侧,灰色部分),依旧占据了整个 NFT 市场的显著份额。其本身甚至早于 NFT 标准之前出现,合约本身就内置有交易市场的功能,全链的架构,甚至无需前端也可以直接与链上交互完成挂单交易。






在稳定币方面,也在 21 年 Defi Summer 之后,超过 130B 的资金规模,由 USDC、USDT、DAI 等分而治之。


回想这十年来,从最初的 ERC-20 到 ERC-721、ERC-1155,再到正在探索中的 ERC-3525、ERC-3475 等新兴标准,以太坊构建了一个能够表达现实世界几乎所有资产类型的数字化框架。



这五大标准构成了从简单货币到复杂金融合约的完整表达体系,还有更多还未 Final,但已经在不同应用中逐渐启用的标准,还会有持续的空间。


这也正是创新之源,一个更加开放的协议层构建的市场,才有更多聪明才智的发挥空间,借助 EIP(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它本身并不创造产品,而是一套以太坊的改进提案机制,让协议参与者在不同层次上达成共识,无论是合约标准、客户端实现,还是用户体验相关的流程优化,让每一份改进建议都能被历史记录、被技术审查、最终被网络采纳或拒绝的过程。


2023-2025:Rollup Centric 时代的分化


以太坊的扩容之路:Layer 2


这条路已经走了很远,目前 Layer 2 已经成为以太坊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易笔数占总量的 85%,交易量占 31%,活跃地址数量达到以太坊主网的 3-4 倍。在这繁荣的扩容成功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复杂的技术与商业模式综合重构的过程。


前面提及,之前以太坊的 TPS 是 15/s,那现在以太坊生态整体实际的 TPS 是多少呢?




Vitalik 曾经用 Blob 来综合计算了一次:使用 EIP-4844,我们现在每个插槽有 3 个 blob,每个插槽的数据带宽为 384 kB, 这是每秒 32 kB,每笔交易在链上大约需要 150 字节,因此得到 ~210 tx/sec。


对照 L2beat 上的实际数字,倒也差相仿佛,短短数年实现十几倍的提升,确实很强力。


这里如何去理解 EIP-4844 的 Blob 呢?有个有趣的网站,可以感受到差异。




首先让我们看看左边,这是以太坊的出块流程,图中每个人就是一个与某应用发生交互的一笔交易,然后依据 gas price 进入到不同的区块中,完成打包出发。


然后,让我们看到右边,他是以太坊的 Layer2 之一 Arbitrum One,图中同样每个人与某一应用发生交互的这一笔交易,他会再柜台上留一张纸条,到一定时间后,会有一个邮差来整体收集所有的交易,形成现在的 blob,然后这个邮差走到左侧的以太坊主网上,去提交进入某个车厢里。


就这样,Blob 避免了非必要数据长期写入以太坊主网,只在验证和一段时间起到作用,所以让 Layer2 上减少了 90% 的手续费。




然而,客观讲市场对此的观点是纷乱的,因为 L2 并未为以太坊带来收入的同比例提高。曾经 EIP-1559 带来通过燃烧 ETH 实现通缩的机制,这带来了社区的欢呼,因为往往通缩代表了既得群体的价值上涨。


但今天,随着 85% 的交易转移到 L2,其中 MEV 收入也自然被各层 rollup 截留,主网又重新陷入通胀状态,通胀本身其实会影响以太坊质押的安全性(长期贬值的货币自然倾向被长期持有)。


但笔者看来,以太坊主动放弃利润来换取生态繁荣,并未采用传统「企业」的做法——通过提高收费或限制竞争来维护利润,而是选择了让利,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一个高度去中心化、无许可的 L2 发行协议。


这种战略带来多种观点的碰撞,无论怎样,可以说当下,我们见证的是一种新型价值捕获模式——ETH 不再依赖燃烧机制控制供给来单纯的获得价值,而是通过强大的网络效应在不断扩张的生态中获取价值评定。


并且再进一步,对比早期的扩容路线图而言:如今正从「同质分片」的早期愿景转向「异构生态」的现实。2016 年的分片设想是创建多个相同的 EVM 副本,由不同节点处理;而今天的 L2 在实际上实现了这一愿景,但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差异——每个「分片」都由不同的参与者创建,遵循不同的标准,形成了某种事实上的异构网络。


传统的「一链治理」模式让位于「多链联邦」,每个 L2 都有自己的治理机制、经济模型和社区文化。Base 可以专注于为 Coinbase 用户提供 seamless 体验,Arbitrum 可以追求最大的 EVM 兼容性,更别提 ZkEVM 这类独有体验,这种多样性在单一链架构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这种异构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让使用以太坊感觉像使用单一生态系统,而不是 34 个不同的区块链?。然而,这是一个比 The Merge 更复杂的协调挑战,因为它涉及的参与者更多、利益更分散、时间窗口更紧迫。


这场 L2 的探索还在继续,但无论结果如何,以太坊的这种「自我牺牲」都已经成为区块链历史上最独特的实验之一——一个技术系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主动让渡权力,一个协议为了生态的多样性而放弃垄断利润。


这或许正是 Vitalik 所说的「The technical project and the social project are inherently intertwined. 」的最佳体现。


2015-2025:贯穿十年的账户抽象之旅


账户抽象的愿景,甚至比以太坊本身还要古老。这是一个关于「让技术隐形」的梦想——就像我们今天使用 iPhone 时不需要理解底层的 Unix 系统一样,区块链用户也不应该被迫成为密码学专家。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需要记住一串 12 个随机单词才能打开你的银行账户,一旦忘记就永远无法取回存款,一旦泄露资产就会被全部盗走。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设定 BUG,但却是区块链用户十年来的真实体验。


这种看似「纯粹」的自主权设计,实际上源于以太坊早期的一个技术妥协:EOA(外部账户)将所有权和签名权耦合在同一个私钥上。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你的「身份证」同时也是你的「银行密码」,私钥暴露就意味着门户大开失去一切。


这种设计的根源来自以太坊的交易结构——标准交易中没有「From」字段,而是通过 VRS 参数(即用户签名)反解析出发送者地址。


账户抽象要解决的,正是这种「技术上的不得已」对用户体验的绑架。


2015 年 11 月,就在以太坊主网启动仅仅四个月后,Vitalik 提出了 EIP-101——第一个账户抽象提案。那时的设想激进而简洁:将所有账户都变成智能合约,让代码而非私钥成为账户的唯一控制者。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太坊承载着比任何新链都沉重的历史包袱——数百万个已经存在的 EOA 账户,价值数千亿美元的资产,以及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任何激进的改变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于是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技术长征:


·2015 年的 EIP-101 构想了合约化账户的蓝图;


·2018 年的 EIP-859 尝试在部署时实现合约钱包;


·2021 年的 EIP-3074 试图为 EOA 增加智能合约功能;


·2021 年提出的 ERC-4337,在 2023 年上线,实现不改动协议层的前提下实现了账户抽象;


·2024 年基于 EIP-3074 提出的 EIP-7702,最终在 2025 年的 Pectra 升级中实现主网部署;


这十年的探索,就像是在一架飞行中的飞机上更换引擎——既要保证安全,又要实现升级,每一步都必须极其谨慎。EIP-7702 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架构的改变,更是用户体验提升的技术基石。让我们展望一下即将到来的未来:


·Passkey 技术:你不再需要记住 12 个助记词,只需要用 Touch ID 或 Face ID 就能安全地访问你的数字资产。


·Gmail 找回:当你忘记钱包访问方式时,可以通过 ZK Email 技术向你的 Gmail 发送一个零知识证明,在不泄露任何隐私的前提下恢复钱包控制权。这听起来像魔法,但确实是真实的技术。


·一键复杂 DeFi 操作:对于链上重度用户,可以将多笔交易打包在一起执行——从借贷到交易再到质押的复杂操作序列,一键完成,大幅降低等待时间和失败风险。当然,这里需要一个靠谱的钱包为你做这样的交易构建。


回顾 Pectra 升级,我们再次看到以太坊对未来方向的思考与坚持。L2 大战略步入稳定执行期,以太坊的路线图在细节上虽有变化,但核心目标始终保持一致:构建一个安全、去中心化、高扩展性且易于验证的绿色区块链。各类用户体验提案的引入,代表了以太坊在保证去中心化的同时提升竞争力的不懈探索——即使面对各位群雄争霸的新一代公链的激烈竞争,也要坚持成为理想中的世界计算机。


星辰大海——朝着开放与公平前进


2024 年 7 月 30 日,在以太坊九周年纪念日,Vitalik 在 EDCON 上发出了一个深刻的时代之问:「以太坊的过去十年是我们专注于理论的十年,而到 2024 年,我们拥有了这项技术。未来 10 年,我们真的必须改变焦点,不仅要考虑 L1,还要真正思考我们实际上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十年前,一个 19 岁的少年在柏林的办公室里和队友们编写着代码,梦想着创造一台「世界计算机」。十年后,他的梦想已经部分实现:如今的以太坊承载着数万亿美元的价值流转,连接着全球数千万用户,支撑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去中心化金融生态。


然而,就像所有伟大的创新一样,以太坊的故事远未结束。从 DAO Hack 的创伤到 DeFi Summer 的狂欢,从 The Merge 的胜利到 Layer 2 的分化,再到十年账户抽象旅途的跌宕起伏,每一次危机都是新生的开始,每一次争议都推动着进化的进程。


十年过去,以太坊依然是那个未完成的世界计算机,仍在进行中的神话,早期一无所有的他放弃了效率思维,让以太坊以协议的方式运行,成为一个韧性型的系统。


它承载着人类对于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自主的数字未来的集体想象。而这,或许正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参考。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 OKX 立场。本文无意提供 (i) 投资建议或投资推荐; (ii) 购买、出售或持有数字资产的要约或招揽; (iii) 财务、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我们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有用性。持有的数字资产(包括稳定币和 NFTs)涉及高风险,可能会大幅波动。您应该根据您的财务状况仔细考虑交易或持有数字资产是否适合您。有关您的具体情况,请咨询您的法律/税务/投资专业人士。请您自行负责了解和遵守当地的有关适用法律和法规。


欧意交易所又称ok交易所是全球排名前三名的数字衍生品交易平台,对华语用户投资数字资产特别友好,欧意APP操作方便顺畅快捷,为全球诸多交易者提供超高水平的体验。

目录[+]